您的位置:首页-C+刊物-旧衣服都可以回收,可持续时尚还会远吗?
旧衣服都可以回收,可持续时尚还会远吗?
来源:一财网时间:2015-07-17 22:53:39将文字分享至:
衣橱就是一个矛盾体——弃之可惜的旧衣服被常年冷落,新衣服一茬接一茬地宣誓“主权”,二者似乎永远处在一个断档的轮回中。
回收旧衣这样一举两得的事,似乎听起来很美,但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仍是不体面、不必要的。数据显示,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纺织品被填埋处理,其中可重新利用的纺织品和衣物的比例高达95%。而生产同等数量的衣物,则要耗费大量资源,光生产1000克棉布就需要消耗2万多升水,仅仅可制成一件T恤和一条牛仔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99%其实都是不需要的。我们需要衣服,就好像我们会定期理发。”1年前,H&M首席执行官卡尔-约翰·佩尔森(Karl-Johan Persson)面对“消费者真的需要这么多产品吗?”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但现在,他或许有了更好的回答。
作为第一家启动全球性旧衣回收计划的时装公司,H&M日前发布了一份报告,总结其1年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的进展,进一步扩展公开工厂名单、设立完全使用可再生电力的目标,以及将旧衣回收项目中获取的回收棉制成的产品数量提高300%等。
在中国,H&M并不是品尝“头啖汤”的第一家。2012年,优衣库率先拉开旧衣回收序幕,但其回收的种类仅限自有品牌。此外,Puma的可生物降解In Cycle系列、阿迪达斯的环保项目、ZARA的生态门店以及GAP的P.A.C.E.项目等,都是此项运动的响应者。
不过很难说,这些品牌做出这种决定,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还击。近20年来,时尚的循环周期就是一季一循环,随着ZARA将服装从设计稿到进入店铺的时间缩短到两个星期,快时尚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用低廉的价格拥有了新潮的衣服。但同时,审美的恐慌与产品迅速淘汰,带来了资源与能源的高消耗。
于是,对“可持续时尚”的呼声越来越高。近10年来,欧美的科技公司和前卫的时尚设计师做过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时尚圈素有“洗绿”(greenwashing)之风——以绿色为口号,让消费者为其埋单。将环保与时尚挂钩,在某些语境下,或许更像时尚品牌惯用的一种营销手段。
不只回收旧衣,还有塑料瓶
在上海的H&M店铺,时不时可以看到顾客将闲置的旧衣服打包送来回收,作为奖励,他们可以获得一张优惠券,多数人选择当场消费,美滋滋地带走几件新衣服。这些旧衣可以来自任何品牌,对消费者来说也是给衣橱腾出了空间。
光是面料这一块就掣肘着回收计划的推进。根据公益组织“地球誓约”(Earth Pledge)的统计,在原材料转化成织物的过程中,至少有8000种化学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人们常认为棉、麻、丝等天然纤维更为绿色,因为它们的生产过程不像人造纤维,需要排放大量污水,但棉花在种植中使用的农用化学剂的危害也是巨大的。
有人甚至严厉地认为,只有转基因处理的有机棉经过免耕法、科学灌溉,才能有效降低对环境的污染。GAP的联合创始人费舍尔夫妇就发起了“我们不光售卖衣服”(do more than sell clothes)的倡议,推动采用有机棉以促进农业可持续性生产。
但多数情况下,快时尚品牌的基因注定是现实而逐利的,它们通常采取更为聪明的方法,以创意设计来兜售附加值。最有典范意义的,莫过于吉尔·桑达为优衣库设计的+J系列,以德式的精简线条和优质面料,俘虏了一批之前对品牌嗤之以鼻的挑剔客户。几乎同一时期,H&M携手多位炙手可热的设计师,推出系列合作款。在最新的限量系列,H&M找来了擅用废弃木材著称的香港木雕艺术家王天仁,将印花图案手绘在废弃木材上,通过重新组装赋予朽木生机。
新材料的开发是践行“可持续时尚”的另一种途径,有时甚至超出了纺织品的范畴。去年,美国纺织技术公司Bionic Yarn与荷兰牛仔品牌G-star合作的系列款,使用的原材料来自印度尼西亚海域的70万个塑料废瓶。工人们清洗这些从海里回收来的瓶子,按照材质与颜色归类。之后,这些瓶子被送进机器里研磨成碎片,经过高温融化之后,再被冷却、拉伸、定形,成为适合制作纱线的纤维。
不管旧衣回收的材质和方法怎样改变,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虽然各大快时尚品牌都尽力标榜环保和可持续,它们因为质量问题也频繁地见诸报端。据央视曝光,去年,全国检验检疫机构抽检进口服装23818批,不合格品牌包括H&M、GAP、Old Nany、Forever 21、Mango、ZARA、American ApparelI等,其中ZARA更是多次上榜。大部分的快时尚品牌都难逃“质量魔咒”这块绊脚石。
时尚圈的自我救赎?
2013年,孟加拉国拉纳广场倒塌事件,一共造成1134人丧生,5000多名幸存者落下残疾,全球贸易工会将之称为“大规模的工业谋杀”。这起惨案也成为了全球不平等的象征,“(遇难者)死于全球对廉价服装的贪求”,事件两周年之际,一家媒体这样评价。
而近日,一部名为“真实的代价”(The True Cost)的纪录片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旨在揭露美国大型零售产业链幕后血淋淋的真相。这部影片的制作总监安德鲁·摩根(Andrew Morgan)说道:“我不希望人们看完它后认为时尚不好,或为自己身上穿着喜欢的衣服感到内疚……我想表达的是,希望人们可以退出这个不断消费平庸物品的阶段,不要执着于购买廉价的大规模生产的衣服,而是能忠实自己的选择,要为我们喜欢的服装投资。”
那么,背靠“可持续时尚”的旧衣回收会是一剂良药吗?并不见得。G-star的首席营销官提克拉·谢弗(Thecla Schaeffer)就曾表示,环保概念要渗透至生产工艺中,那么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角色,纺纱与印染工人、材料和试剂专家,甚至产品设计师,都需要改变与调整,这并不容易。“如果‘ZARA们’在人口众多的亚洲国家持续扩张,那么每年被消费的服装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长,地球资源会被大量消耗,而且也不会对服装生产链的生态改善有太多贡献。重要的还有,环保本身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作家伊丽莎白·克莱因(Elizabeth Cline)在去年出版的《过度着装:平价时尚的高昂代价》中也提到。
事实上,快时尚品牌也各自为旧衣回收选择了不同的归路。优衣库与慈善机构合作,将回收来的衣服用于经常性社会捐助项目,主要发往云南省的贫困人群。H&M则将衣服交由瑞典一家年轻的科技公司I:Collect进行处理,这家企业的母公司每天在全球74个国家处理500吨废弃纺织品。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回收旧衣市场一片空白,如果H&M继续像砸地铁广告一样推广这个项目,很大一部分旧衣物将率先被它回收利用。
而对其他快时尚品牌,旧衣回收的项目并没有被放大宣传。反而在运动品牌领域,出现了不少热衷以高科技来处理回收材料的产品和项目,I:Collect就与Adidas、The North Face都有合作。
不过,让时尚在不反时尚的前提下可持续,真正推动环保变革的应该还是消费者。快时尚的转瞬即逝,如同人间烟火气,而慢时尚所刻画的真实色彩,才更接近本真。这么说来,旧衣回收更像是快时尚的一首慢调曲,舒缓悠长、持续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