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基金会动态-“公益中国”媒体公益工作坊

“公益中国”媒体公益工作坊

来源:时间:2021-08-02 13:17:49将文字分享至:

2021年7月17-18日,“公益中国”灾害响应与管理解困式报道媒体公益工作坊于北京举办。该工作坊由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主办,方德瑞信与共益资本论联合主办,得到多特瑞、敦和基金会与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的支持,希望培育一批有灾害报道常识的媒体人,并为媒体界和公益界搭建沟通桥梁,增进彼此认识了解。

工作坊计划招募25~30名资深媒体人参与,因灾害应急这一热门主题而备受媒体伙伴关注,报名人数超出预期,正式报名有62人,最终入选27人。工作坊针对媒体人设计,遴选标准包括专业新闻媒体从业经验2年以上、主流媒体/大流量自媒体优先、融媒体从业者(如摄影、视频等非文字类从业者)优先,社会新闻线口记者优先等。

 

入选媒体伙伴有包括中国青年报、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在内的多家纸质媒体,也有辽宁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以及红星、界面等主流的新闻客户端。入选者的从业年限主要集中在2-8年,占比超过六成,有22%的媒体伙伴有超过15年从业经验。他们大多关注灾害领域,且有一定灾害领域报道经验。

 


 

7月21日,河南多地极端降雨导致洪涝灾害,官方将此次降水定义为“千年一遇”,洪水灌入了地铁,灾民在屋顶等待救援,多名媒体伙伴几乎是刚结束了工作坊的交流,就动身赶赴水灾前线。“我们现场见”,有媒体伙伴作了一个豪迈的约定。

 

当地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断电断网,道路不通,难以前行。有媒体伙伴与救灾公益组织一同进入了灾区,他们刚在工作坊上相识,就成了一同行动的战友。

 

工作坊讲师、卓明信息灾害中心负责人郝南持续发布灾情动态,成为媒体记者了解灾害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有门户网站的媒体伙伴根据卓明提供的信息,梳理灾区一线情况,并推出专题页面,科普相关的避险知识;有媒体伙伴通过壹基金和扶贫基金会的救灾通道,抵达灾区前线进行采访报道;还有媒体伙伴加入公益机构组建的各个救援群,进行后续的采访报道。

 

截至7月22日,我们已有17名媒体伙伴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河南洪灾的报道当中。他们有的奔赴前线,有的在后方编辑,有的在报纸上记录历史,有的以影像的方式让观众走进现场……我们为媒体伙伴对新闻的热忱感到骄傲。

 
✪ 河南多地遭遇暴雨,街道大水漫灌

 

No.1 搭建沟通桥梁

 

今年年初,慈善组织方德瑞信联合自媒体“共益资本论”发起灾害响应与管理慈善专题解困式报道实验行动,该行动得到敦和基金会与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的支持得以完善成型,并得到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的积极响应。

 

该行动包含2021“公益中国”灾害响应与管理解困式报道媒体公益工作坊,以及“灾害报道支持计划”两大项目,为运用解困式报道进行灾害报道的媒体人,提供资金、技能和知识等支持。

 

No.2 助力媒体伙伴

 

 

在7月17-18日这两天时间里,媒体伙伴与多名资深救灾公益人、高校学者就如何开展灾害解困式报道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议题包括“解困式报道的源起和方法”、“灾害中如何开展解困式报道”、“灾害应对与应急管理政策解读”、“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对的价值”以及“灾害应对与媒体关系”等。

 

此外,媒体伙伴以共创的方式参与了《媒体灾害报道工作手册》的讨论,项目组将结合本次实战的行动经验与教训,完善手册内容,并在定稿后提供给更多的媒体伙伴。

 

在媒体工作坊的结业证书上,我们写了一句祝语:


愿与媒体伙伴、公益伙伴共勉。

 

接下来,灾害响应与管理解困式报道实验行动项目组将启动“灾害报道支持计划”,为运用解困式报道的理念进行灾害报道的媒体人提供项目组力所能及的支持,详情可关注我们后续发布的内容。

 


 

《实习生扎记:解困式报道媒体工作坊听课有感》

作者:游淇(一财基金会实习生)

 

在我过去的20年生命里,这个世界有很多美好事件但也发生很多自然灾害事件。

 

脑海里有最深的两段不好的记忆:一次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另一次则是新冠疫情。还是能很清晰地记得2008年的那个下午,当时正在客厅玩耍的我感受到了来自窗户的震动。随后,电视上就出现了当时汶川地震现场的视频、救灾的消防员们、一线记者站在坍塌的房屋前的报导还有来自政府和各个企业捐赠的物资等...第二天上学时也发现操场上的国旗降半旗了,随后全体师生们也进行了3分钟的默哀。记忆最深刻的是每天新闻上出现失踪人数、伤亡人数、死亡人数等那些触动人心的数字,那一刻心里一直在祈祷那些本应该和我一样坐在教室学习的孩子们、为工作在忙碌的大人们以及在看电视的老人们一定都要平安无事啊!

 

再到后来的新冠疫情,国内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在英国。当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上网搜索相关报导(一线的救助情况、物资捐赠情况等),以及查询每日新增确诊人数,最希望的是第二天再次上网时候的报道为“新增人数为0,钟南山院士说大家可以放心出门了。”

 

从读者和观众的角度来看,这些灾情的报道大部分都是用最直观的方式(数字、图片、视频),而往往最简洁的方式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可能这些灾难发生的时候离我很远,但通过记者们的解困式报道后,就能很直接的了解到当灾害发生的时候,不同角色的人应对情况的做法作为,更好地呼吁大家参与进来、互帮互助从困境中脱困。

 

解困式报道(Solution Journalism),它的英文解释是“The problem and the response. Journalism often stops shorts of the latter.”解困式报道的方式可以是文字报道和图片式等,而它的思考方式是“成长型思考”,它的过程是从困境-困因-解困-脱困。我作为一名公众,在发生灾难的时候,我所希望看见的报道正是通过这种快速信息交流的方式来寻找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帮助人们脱离困境。汪苏老师说道,“范围可以是行动、参与、互助、守望、希望,在英文中汇集成段意思就是Empower and Engagement. SJ以行动的方式,鼓励大家的参与。”在如今科技发达的21世纪,大家都能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新闻信息。是啊,在真正灾难到来的时候,单靠一小部分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需要媒体人发表解困式报道为所有公民提供信息:了解到当灾害发生的时候,不同角色的人应对情况的做法作为,更好地呼吁大家参与进来、互帮互助中从困境中脱困。解困式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的是数据和利用一些最有冲击力的图片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的人们关注到这个事件上来,并最大可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参与其中。

 

陈军老师在分享专业的摄影知识提到“SJ通过图片偏感性、认知,用视觉来获取信息,调动所有人感官的内在、外在的情绪和思维。”作为读者,我可能会因为一张类似于:只有一双因抗洪抗灾而变得“破烂不堪”的一双鞋子、孩子在灾后边哭边找家人的样子、在烈日下因搬运物资而湿透衣服的志愿者们…这种简单的照片会让我心头一震并为他们默默祈祷平安。这个时候往往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脑海里会产生一个最单纯的念想:“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即使现在的我很渺小也不能及时的赶到一线,但是如果我能在屏幕面前为他们呐喊加油,这样也会算是一种参与呢?

 

在听完老师们的分享后,我理解到不同的媒体对解困式报导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报导方式。但从共同点来说,很重要的是所有人的出发点都是相同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努力来找到应对并有效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创造矛盾和新的对立。解困式报道更致力于帮助并解决问题,为负面事件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案。所以只要公众齐心协力,这样才能真正帮助灾民在水深火热中尽快脱离困境。

 

最后我想说,每次多听一节课多看一篇报道都会多一份感动,这份感动来源于这个世界可爱的、善良的人们。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也许现在的这个世界还不是最完美的,但是我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人都在为陌生人的遭遇而奔走,尽管很大程度可能是“无用功”,也即便这种努力看起来是在此刻无效的,甚至很少人能够听得见、看得见这份努力。Noresponse是假象,当你care,一切都会有回应。这是人类“遥远的相似性”。SJ是可以在黑暗中点亮人们的那盏蜡烛。还是那个加入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的初心,想要通过自己一份小小的力量改变这个世界并帮助更多的人们~这个世界因我们大家而美好。(文中观点不代表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