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远离冯仑的万通基金会

远离冯仑的万通基金会

来源:公益时报时间:2013-08-13 21:24:23将文字分享至:

2009年,万通公益基金会理事会通过了以“生态社区”为主要项目的决定在社区居民中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生态社区和生态生活方式的信息与知识,提升他们的生态意识,从而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行为方式,使之更有利于社区生态的改善

2013年8月,万通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万通基金会)5周年特刊《在路上》问世。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的照片出现在“行业参与”栏目里——该栏目活动均与万通基金会弱相关。

实际上,从这家非公募基金会成立的那天起,冯仑就似乎刻意表现出与万通基金会的距离感:他鲜有在公开场合高谈阔论关于基金会的机构设置、项目执行、传播倡导等等。

即便万通基金会秘书长李劲将此解读为“万通不想控制这家基金会,冯仑要保持它的独立性”,但面对5年冯仑累积向基金会捐赠不超过1500万的事实,众人仍不免唏嘘:他对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爱佑华夏慈善基金会的出手都比这慷慨得多。

鲜为人知的是,2013年4月,在万通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暨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第一届理事会任期结束,冯仑卸去了“万通基金会副理事长”的职务。

新组成的理事会更年轻也更开放。他们不再那么“尊重”捐赠人,试图建立独立的理事会意志;甚至开始考虑通过拓宽捐赠人渠道来增加捐赠收入。

毫无疑问,以上种种都将降低捐赠人对于基金会的影响力。而冯仑,似乎开始与这家名为“万通”的基金会越走越远。

调整与变革

万通基金会的组织结构很简单,分为两部分:秘书处和理事会。秘书处为基金会的执行机构,负责人为秘书长,由理事会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秘书处下设行政、项目、财务和传播四个平行职能部门。目前,万通基金会的全职员工为六人。

理事会则承担决策职能,理事长为基金会法定代表人。与其他基金会不同,万通基金会在成立之初就设有项目审核委员会。其作为理事会下设立的唯一专门委员会,成员由有环保、公益等专业背景的理事及外部专家组成,主要作用是制衡秘书长权利。“项目审核委员会通常是五个人,负责基金会项目的审批和质量监控。一人一票,确保项目权是分裂的,秘书长不能一人说了算。”李劲解释。

事实上,看似完善的治理机制却因种种原因而不断调整:

2010年2月,经过近两年的发展,万通基金会第一次主动调整理事会成员,增加了在公益、环保领域的专业人士,理事会成员数量稳定在12人;2012年1月,增选斯德哥尔摩国际环境研究院副院长李来来为副理事长;2013年4月25日,在万通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暨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徐晓东理事长宣布第一届理事会任期结束,万通基金会完成第一次换届工作。

据李劲介绍,目前基金会理事会人数为10人。记者在其名单中发现,此次换届变动幅度较大:包括冯仑、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鹏、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张秀兰在内的6人均终止了理事工作;增补了北京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立、天和基金会执行董事甘东宇等4人为基金会理事,李劲任基金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其中,万通企业仍占理事会3票。

李劲表示,此次理事会成员调整的标准只有一条:年轻的职业化人士。他解释:年轻人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精力充沛,更愿意思考未来的事情,也更愿意变革。

某种程度上,变革——是李劲对新一届理事会最大的期待。

理事会的独立意识

李劲的想法是理事会在捐赠人之外,能有独立的意志形成。

“以往的理事会更像是一个顾问委员会,大的方向和主意在理事会召开之前已经拿好了,理事会上讨论充其量做一个修正。实际上中国大量的基金会理事会都是这样的存在,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由于捐赠来源比较单一,理事会意志就是捐赠人意志。”李劲对《公益时报》记者说。

“理事会应该是基金会价值观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并对各方权利有矫正和牵制作用。”他坦言虽然过去冯仑和万通企业在理事会的票数也是三票,但实际上影响力却大得多,整合之后的理事会没有任何与基金会不相关的人士,万通企业的三票只代表三票。

据介绍,2012年11月加入万通基金会的的执行秘书长陈键有望在今年年底加入理事会,接替李劲成为基金会秘书长。陈键曾与李劲共同服务于国际计划,2008年-2011年参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世行五期项目。

实际上,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李劲就较少参与基金会的日常工作。2011年7月,常务副秘书长张爱英入职,接手李劲的日常工作。张爱英同样来自于国际计划,曾担任国际计划中国总部赠款经理一职。2012年12月,陈键入职后,张离职。

对于基金会秘书长的选择,李劲表示,之所以不进行大规模公开招聘,是因为有着丰富国际机构工作背景的既专业又职业的综合性人才非常稀少,因此有合适的就会想要努力争取。

捐赠方的矛盾和善款的多元化

表面上,虽然万通基金会的换届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但实际上其内部的战略调整一直没有停止。作为一家企业基金会,其调整内容甚至已经涉及到“是否将善款来源多元化甚至社会化”的探讨。

万通基金会于2008年成立,注册资金来源于万通地产、万通实业及冯仑的个人捐赠共计400万元。彼时,万通董事会将对基金会的捐赠规模定为:“万通地产税后利润的0.5%,加上万通实业税后利润的1%。”(编者注:2010年8月,万通实业名称变更为万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通控股)

“除了这两部分的捐赠外,还有一部分是冯先生的个人捐赠。”李劲解释,在过去,万通基金会的资金池就像是一个水库,来自万通企业的捐赠减少,冯仑的捐赠就会相应增多。

在其年报中可以发现:2008年,基金会的捐赠收入(包含原始资金在内)为563万元;2009年为628万元;2010年该数据有所上升,约为1365万元;2011年,捐赠收入又下滑为为402万元;2012年回归到成立之初的水平,全年捐赠收入为540万元。除了2010年捐赠收入较为特殊外,其他年份基本持平。五年,万通基金会的捐赠收入总计为3500万。其中,冯仑的个人捐赠为1449万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基金会在成立之初遇到了汶川地震,基金会公益支出较大,动用了原始基金,救灾结束后,账户只剩208万元。到了2009年,基金会将原始基金数额变更为200万元。

据现有公开可查的我国非公募基金会年度收入来看,2010年,我国非公募基金会年平均收入就已经达到1130万元。再看背景为“总资产均超过100亿人民币的万通控股和万通地产”的万通基金会,其收入状况只能用冯仑为基金会的定位是“小而精”来解释。

但显然,随着经济环境变化、企业收益下滑,基金会受收入影响很难再保持独立性。从2012年开始,基金会不得不向企业靠拢:由企业来承担部分职工工资。除此之外,基金会的项目运作也受到影响。这开始引起基金会部分理事的不满和思考。

“由于受非公募基金会身份的限制,善款来源的社会化不太容易实现,但多元化是在考虑范围之内的。未来房地产的调控会越来越严格,地产公司的盈利一定不如07、08年那么大。因此基金会确实要未雨绸缪,思考多元化的问题。”

李劲解释,该问题之所以没有提交到理事会讨论,是因为在捐赠方内部存在分歧:冯仑与万通企业的想法并不一致。冯仑仍坚持基金会规模不要做大,要出精品项目;而企业则有多元化的想法。同时,除了善款来源多元化,新上任的理事长李劲也开始考虑资金保值增值的问题。虽然此前,由于原始基金很少,又出于上市公司对于股东负责任的考虑,万通基金会从未进行任何形式的投资行为。“在这方面上,基金会持有比以前更积极的态度,账面上的资金余额充分的情况下可能会考虑收益大一些的理财产品。当然,现在投资还不是基金会的核心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