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C+刊物-狗医生:用行动赢得人类尊重
狗医生:用行动赢得人类尊重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时间:2012-09-21 18:48:37将文字分享至:
如果你碰巧在医院、敬老院、学校或者其他地方看到几只胸前挂着红领巾的可爱小狗,千万不要小看它们,它们可是经过重重考验的以帮助人类为职责的“狗医生”。
“狗医生”是亚洲动物基金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创新性的动物治疗项目。这个项目通过让经过严格考试的“狗医生”志愿者探访病人、老人、残疾儿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人,给人们带去温暖和慰藉。
中国猫狗福利项目总监冯冬梅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众多科学研究表明,许多身体的疾病是由于精神紧张引起的,与伴侣动物亲近可以给病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好处,而且能够改善与他人的社交和沟通。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李金祥教授也曾表示:“狗医生给病人带来的快乐是任何药物都无法代替的。”
2004年,“狗医生”项目进入中国内地。经过8年的发展,已在成都、广州和深圳三个城市顺利开展。现在,中国内地共有195只经过严格考试的“狗医生”,它们共为44000多人次提供服务,平均每月活动8~10次。
冯冬梅告诉本报,开展“狗医生”项目其实还有一个“私心”,就是希望让小狗以实际行动证明它们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和帮手,从而改变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以“动物助人助己”的方式真正改善猫、狗等小动物的生存状况。
“狗医生”的诞生
“狗医生”的故事,要从亚洲动物基金的创始人谢罗便臣女士说起。
在亚洲,很多人认为狗和猫是肮脏甚至危险的,这些小动物常常生活在糟糕透顶的环境中,经常遭到虐待和遗弃。小动物们的惨况让谢罗便臣女士开始摸索一些引起人们尊重动物的办法。一些在英国称为“动物治疗”的资料吸引了她,而她的爱犬——一条可爱的金毛猎犬麦克斯也给了她提示,这条小狗一直趴在一旁陪伴着她。“那褐色的眼睛里充满信任,传递出一种叫人无法拒绝的信息。”“狗医生”计划的种子从此萌芽。
计划开始推广时充满了艰难,人们不能接受一只脏兮兮的狗进入医院里,谢罗便臣女士一次次遭到拒绝。直到有一天,肯特公爵夫人儿童医院的护士长支持了这个计划,虽然只是允许一只狗、一个小时,而且只能在花园里,但这次成功的探访让“狗医生”项目正式诞生了。
谢罗便臣女士这样回忆那个令人难忘的场景:“麦克斯安静地趴在地上,等着残障的孩子们来看它。一个瘫痪的男孩躺在病床上被人推到麦克斯前面,麦克斯站了起来,将它长满金毛的、厚实的前爪搭在病床边上,小男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灿烂的笑容感染了每一个人……”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亚洲共有超过300只性格温顺的小狗成为了“狗医生”,和他们的热心主人一起担任志愿者,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及菲律宾、日本、印度、马来西亚等七个亚洲国家和地区,定期探访医院、老人院、残疾人中心和孤儿院等机构。
“狗医生让病人感觉到,他们就是世界上最特别的人,而小狗是他们忠实的朋友,不会因为他们的外貌、病痛而厌恶他们,也不会选择他们的地位、种族、年龄,也不在意他们的疾病。”冯冬梅说。
竞争“上岗”
不是每一只小狗都能轻易地成为“狗医生”的,冯冬梅告诉本报,“狗医生”要经过特别严格的考核,而且还有年审,每年的“狗医生”考试通过率只有30%左右。
冯冬梅介绍,首先能够报名成为“狗医生”的小狗就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比如身体健康、性格温顺、对人友善;年满两岁或两岁以上;同主人共同生活超过半年;已注射传染病疫苗和狂犬病疫苗;已经绝育;办理了养犬登记证等。
而小狗的面试也分为好几个部分,第一步首先观察小狗见到主人、陌生人和其他小狗时的态度,小狗应该与主人非常亲近,见到陌生人时显得轻松和友善;然后由考官对小狗进行健康检查,并模拟今后实际探访活动中小狗可能遇到的情形来对小狗进行全面性情测试,比如拉耳朵、拉尾巴、向小狗脸部吹气、从小狗口中夺食等等。
“这些要求是非常严苛的,只要在拉尾巴的时候小狗叫了一声,就不合格了。”冯冬梅说,小狗要成为“狗医生”必须十分温顺友善,乐于接受陌生人的接触,不害怕、不紧张,没有攻击倾向。此外,小狗还要对主人的指令能够基本服从。
经过重重关卡后,一只小狗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狗医生”,而每一只成功上岗的“狗医生”都将有自己的“身份证”,在活动中也将佩戴红领巾。它们每年必须参加至少六次的探访活动。
在每次探访活动中,每只“狗医生”除了有主人的看管以外,还有义工在现场对它们进行密切观察,如果“狗医生”在活动中突然不舒服或者表现得有些暴躁,就会马上停止探访。冯冬梅表示,正是因为这样的严格考核和管理,“狗医生”项目二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狗咬人”的意外事故。
从“狗医生”到“狗教授”
冯冬梅回想起刚开始在中国内地开拓“狗医生”项目时的艰难,她说,在“狗医生”项目的推广过程中,市民的怀疑和机构的拒绝都是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不过,“也正是因为有这些问题,开展这个项目才显得更有意义,如何更有效地通过我们的活动去引导公众态度向良性转变,是我们的挑战之一。”
现在,除了进行常规的“狗医生”探访外,冯冬梅及她的同事们还在此基础上探索着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
“狗教授”就是其中一种广受欢迎的形式。这个活动创造性地把小狗引入课堂充当“老师”角色,让学生们了解到如何与小狗相处,达到宣传“关爱动物”的目的。
“原来狗是我们的朋友,它和我们人类一样有喜、怒、哀、乐。但是人们有时却不爱护它们,把它们丢掉甚至于吃掉,或者关在笼子里。让它们失去了自由,太残忍了!通过今天的活动,让我明白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和好帮手,而不是食物,我会善待所有动物,永不伤害动物。”这是一名小学生在“狗教授”授课后写下的一段话。
每次活动完后,冯冬梅都被孩子们的话所感动。她拿出小学生们写的便条纸给本报记者看,“祝流浪狗们早日找到自己的主人!”“狗狗,祝你们永远开心幸福!”一张张写满祝福话语的纸条也感染了所有人。
冯冬梅说,在中国,猫狗经常遭到遗弃或虐待,甚至被残忍地屠宰进而成为菜肴。很多动物保护组织都开办救护所来帮助小动物,而由于人力物力有限,亚洲动物基金中国猫狗福利项目选择了集中精力做“宣传理念”的工作。希望通过把“爱护动物”的理念宣扬出去,让人们接受小动物、爱护小动物,“这可能起到了根本的作用。”
现在,“狗医生”的身影不仅出现在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还出现在居民小区、中小学课堂、游园会等地方,受众面也更加扩大,“狗医生”们甚至可以帮助企业白领减压。广州的“狗医生”还应邀参加广州市公安局文明养犬的宣传活动。
看着“狗医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冯冬梅及她的同事们感到由衷的欣慰。第一只“狗医生”麦克斯早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它的同伴们正继续着这项事业——用自己的力量和实际行动赢得人类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