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基金会动态-【公益培训】学员感言︱感触、感动、感悟

【公益培训】学员感言︱感触、感动、感悟

来源:时间:2015-01-12 08:00:00将文字分享至:

《政府预算解读及其基础》四期培训已经结束一个星期了。学员微信群里每天依旧热闹着,分享着时事,讨论着选题,当然还有温馨的天气提醒。来自中国青年报的周凯依旧任劳任怨地担任着“天气哥”的角色,“学霸们”依然是热点话题的忠实参与者。回忆起这一段校园时光,同学们感慨颇多,一页的反馈表并不足以写完那些写不完的感言。那些感动着我们的,也将会感动你。


感触篇

三期学员《民主与法制》的李蒙加入四期学员微信群后,感慨说:“发现四期的学术空气和业务氛围明显超过三期。”

“学术”也向来是学员们讨论的重点,尤其是在微信群里有8个本次培训授课专家加盟之后。

“翻着厚厚的讲义,感觉学了很多,又觉得什么都不扎实。还得加强学习啊。”来自《第一财经日报》的任绍敏感慨说。

《经济观察报》的胡家源已经“满血复活”迎接挑战了:“每年一度的两会报道又要开始准备了,准备提议报纸做个系列,帮读者解读一下我们该如何看懂预算,报道和评论一起上,我和杜涛各负责一块,找时间跟总编提提。”

《光明日报》的王逸吟显然也有着自己的打算,“我现在准备做一个新预算法实施的观察。各省两会开完以后,看他们是不是按照新法要求,在20天内公布了预算。如果没公布,那就是违法;如果公布了,就可以分析预算的完整性、细致程度等等,争取在春节之前出一篇稿子。”

“今早,有意识地翻阅楼继伟《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和社科院历年财政政策报告,有脱胎换骨、霍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海平所说的‘心眼’吧。以前是粗粗看过,现在知道关节何在了。”来自财新传媒的“博学哥”杨哲宇在微信里写到,“一周知识风暴,回去得细细消化。”

“马克思说:人类因为会使用工具,因此统治地球。这次培训,一财公益基金会和上海财经大学教我们使用工具,让我们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王海平感受到了从“肉眼”到“心眼”的蜕变。


感动篇

“昨天到家较晚了,今早才报个平安。一路有张兵照顾,放心。感谢项目组团队,你们的敬业让我们享受了7天高效率的学习,愉快而有收获。”《中国财经报》的杨光一清早就在群里向惦记着大家的项目组工作人员报平安了。

“结识了来自天南海北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有一批具有家国情怀的学者。”是王逸吟理解的同学情谊。

《北京青年报》的桂田田是四期班里年龄最小的学员,她在群里说:“谢谢项目组和各位老师、同行,过去的一周学到很多,对于入行时间不长的我而言受益匪浅。”

微信里,大召唤术频频被使出来,一个一个@出自己真心想要感谢的人。

来自凤凰财经的张凤娇则在@很多人之后,语无伦次地说到:“还有我!还有我!各种感谢、各种受益匪浅,都不知道怎么表达了。”


感悟篇

来自《每日经济新闻》的金微有着不少感悟:“做大做强财税舆论,有利于推动预算财政进步,希望各位老师多贡献观点和思路,以后少不了会采访各位老师。”培训一结束,在和老师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金微就率先完成了一篇报道。

桂田田也紧随其后,充满活力地投入了工作周。

“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对政治跟经济的关系认识更深了,积累了一批中长期选题和必读书目。”王逸吟同时表达出来他的无奈,“七八年前写的稿件,拿出来改个时间地点人名再登,居然不过时,问题还是那些。”

所幸的是,大家还执着地努力着,努力就有希望。

正如王逸吟所说,“期望单单一篇文章就改变什么,也不现实。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关注,还需要媒体间、媒体和学者一起合作。如果啥都不说,那就不会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