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C+刊物-微型公益空间里的善与美

微型公益空间里的善与美

来源:一财网时间:2014-11-15 19:32:00将文字分享至:

第一财经彩虹公益计划旗下的微型公益项目“1份早餐”运转三周年了,未来如何去弄,需要思考。


“1份早餐”是个志愿者项目,资助了云南怒江的两所山区学校,为学生提供早餐,主要是供应牛奶和面包。受资助的孩子多为傈僳族,家境多数较为贫寒。我曾于2012年3月去怒江山寨里探访过,算是比较熟悉这个项目。


近几年来,国内民众越来越看重公益事业,这是社会的进步。“1份早餐”出现在这个大背景下。志愿者在募集到必要的款项之后,点对点地对受助者进行资助,相关服务则选择外包。外包服务的提供者也经过一番遴选。因为规模不大,这样的做法较为直接,没有更多中介耗损资源。


三年的运转成绩表明,“1份早餐”是成功的,孩子们受益良多,学校和家长们颇为感激。更重要的是,爱的种子也洒在了孩子们的心里。怒江大峡谷固然还没有真正脱离贫困,但那些在贫困中长大的孩子,因着“1份早餐”的滋养,不仅长好了身体,还拥有了一颗颗懂得感恩的心。


回顾这三年的历程,我总结了一下所谓的经验:一是定位准确;二是严格选择外包服务;三是志愿者团队用心打理,花了很多心血。


所谓定位准确,其实就是坚持这个项目的“微型”。在“红会”等官营慈善团体的信誉大大受损之后,微型公益项目如何作为,是个严肃的命题。我曾在此前的相关文章这么写到过:“1份早餐”项目规模不大,给项目提供资金者,也多为周围熟悉的人,以及由熟人再往外层展开。这就构成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这些微型公益项目,事实上是基于熟人社会的特点,在缺少组织架构和必要监督的情形下,依然能较为健康地运转。当中的润滑剂,就是信任。


从“1份早餐”中,我能感受到信任这样一种社会资本的弥足珍贵。这份信任,两年多前我在探访怒江山寨时有过,至今依然。因为信任,更多的捐赠者愿意将钱交给组织项目的志愿者,中间省略了制度形式的监督成本。


当然,我也认为,这种基于对人性的信任,只能是类似“1份早餐”这样的微型项目。一旦项目做大,项目运作过程中利益诱惑增多,若缺少外力的监督,缺少必要的制度约束,那么出现漏洞的可能性自然会增大。


这三年的运作实践,很多值得书写。其中,“1份早餐”的外包服务,让我深有感触。外包本质是商业行为,但从这个项目的情况来看,合作双方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商业。我去怒江探访时,曾接触过牛奶供应商陈先生。陈先生不仅卖牛奶,还承接了为孩子们运输上山的任务。山区道路颠簸,长年坚持着实不易。这里边有个重要原因,他已经将自己视为志愿者的一员。这是公益之心传递的结果。商人有了公益心,有伦理的商业就不会是一句空谈。“1份早餐”供应的是孩子们的食品,对供应商确实有着道德层面的现实期许和要求。


“1份早餐”的未来怎么做,确实需要多动脑筋。项目团队的意见是,珍惜已有的经验,努力做深做透。我以为,这是正确的方向。


这个项目的未来,仍是需要坚持“微型”二字。微型项目或许不必追求规模的不断扩大,但可以在项目产品的深度上继续挖掘。倘若有更多的公益资源,则可以在提供早餐的基础上增加供应其他产品,比如在其他教学、生活物资,以及师资培训方面,都可有所作为。


同时,项目的运作还要更好地把握公益的本质。公益不是施舍,是基于人道情怀的一种社会救济。成功的公益事业必然得益于受助者与助人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提升整体的幸福指数。


我一直持有一个观点:奉献者在付出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得到了回报。在公益行为中,受助者固然得益,助人者也获得了精神的满足。那种幸福感,非常强烈。


但愿“1份早餐”在她的微型空间里,能够更好地展示公益之美,展现公益之善。如此,这个项目在为数百名孩子带去温暖的同时,也能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微型样本。(汪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