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C+刊物-C+ | 泰坦尼克号追忆:文明因何沉没?

C+ | 泰坦尼克号追忆:文明因何沉没?

来源:第一财经时间:2020-09-03 14:16:30将文字分享至:

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街头   摄影记者/任玉明

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街头 摄影记者/任玉明

 

 

秦朔朋友圈和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发起的“全球商业文明之旅”,第一站是日本京都,第二站选择了英国的北爱尔兰(下称“北爱”)。

 

北爱面积1.4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台湾岛的40%,人口180万,和上海松江区差不多。北爱是欧洲隔大西洋与北美相望最近的地方,如同日本是亚洲隔太平洋与北美相望最近的地方。都有点天涯海角的味道。

 

爱尔兰人均GDP为7万美元,英国为4万多美元,北爱尔兰为3万多美元。“投资北爱”(InvestNorthernIreland)的负责人对我们说,北爱的发展潜力正在显现,其营商环境是欧洲同等规模经济体中最好的:一是有成本竞争力(企业运营成本比英国其他地方和欧洲低20%~30%),二是有良好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在欧洲排名第一,公立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和阿尔斯特大学在ICT领域有很强能力),三是人口年轻化(53%人口在40岁以下,是欧洲人口结构最年轻的经济体)。北爱正发生着从传统重工业、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其一大战略是“成为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欧洲大陆主要城市的‘数字化郊区’”。

 

这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定位。因为北爱比加利福尼亚州距北美东海岸更近。只要有强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就能通达世界各地。目前,已有不少世界级科技公司和金融机构把数字化系统的后台放在这里。

 

 

北爱的转型,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我觉得是,从泰坦尼克号到泰坦尼克区。

 

泰坦尼克号是108年前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的哈兰德沃夫船厂(H&W)建成下水的。它是当时世界最大的邮轮,哈兰德沃夫则是世界最大的船厂,1911年有1.5万名工人在此工作。但今天船厂只剩下不到80人,濒临破产,英国一家能源公司(InfraStata)刚刚同意以600万英镑(约合730万美元)将其买下。

 

泰坦尼克区港口    摄影记者/吴军

泰坦尼克区港口 摄影记者/吴军

 

泰坦尼克区是从2003年启动建设的北爱新经济开发中心,它在第一批规划中有一个核心项目,就是贝尔法斯特泰坦尼克(TitanicBelfast)纪念馆,在船厂旧址建造,2012年开业。纪念馆和当年建造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两艘巨轮的“圣坛般的”船台对齐,对面隔一条马路就是当时绘制了数千张船舶设计图的制图室,现在改造为泰坦尼克宾馆。

 

纪念馆上午10点营业,10月2日这天提前到9点让我们进去拍摄。它气象不凡,其设计理念是将水晶、冰山、五角星(船东白星公司的logo)和泰坦尼克号船头的形象汇为一体,外观如启航的船头又如耸立的冰山,内部楼层结构则模仿泰坦尼克号的甲板,中庭的高度跨越五层楼,逼真地展示出当年巨轮庞大的机房的空间。

 

泰坦尼克纪念馆中庭   摄影记者/吴军

泰坦尼克纪念馆中庭 摄影记者/吴军

 

从纪念馆向外眺望,下边的船台勾勒出了泰坦尼克号和奥林匹克号的实际位置与尺寸。奥林匹克号的轮廓由四块草坪组成,草坪中间用木制的甲板隔开,草坪的面积和甲板的面积的比例就是泰坦尼克号遇难者和生存者的人数比例。

 

死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我希望了解的是,一个多世纪前作为工业革命成就和跨洲交往象征的泰坦尼克号,到底为什么沉没?它的沉没对今天的我们又有何启发?

 

 

几乎每一个时代,人类都会打造出一些文明的标志,寄托人的希望,代表人的力量,向着大自然进军。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到来时,耗资7500万英镑建造,长270米、宽28米、排水量达到4.6万吨的泰坦尼克号就是这样的标志。它被称为“永不沉没的邮轮”,“上帝亲自来也弄不沉的船”,可惜生命终结在处女航上。

 

1912年4月14日深夜11时40分,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港驶往纽约途中,在北大西洋撞上了冰山,16个船舱有5个进水,2小时40分钟后船体断为两截,沉入大西洋底。2223名乘客和船员,1517人丧生,是和平时期死伤最多的海难。

 

对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原因,在英国和美国对官方调查版本之外,一直层出不穷。有些极为离奇,如说船上运了一个棺木,里面装着古埃及公主的木乃伊,而木乃伊象征着噩运,泰坦尼克号被咒而沉;又如说沉船不是意外事故,是船东白星公司为骗取保险而为;还有说船上有人在炫耀“海洋之心”的钻石,但那是噩运之钻,它在哪里显现,哪里就有难以预料的灾难。

 

很多人寻找外因。如说沉船当晚没有月亮,所以观察哨无法及时看到冰山,也有人说那一年北极气候变暖,夹带冷空气的大风从加拿大西北部刮过大西洋西部和纽芬兰岛南部,4月大西洋西北部的冰山数量远多于往年,且向更偏南的方向漂浮,撞上泰坦尼克号的这座冰山就是南移而至的;还有人说,1912年地球异常地接近月球和太阳,它们对海洋的引力增加,出现创纪录的潮汐,使北大西洋的浮冰增加;更有一种说法,灾难之夜的天气出现了光线弯曲的“超折射”现象,造成海市蜃楼光学错觉,阻止了观察哨的正常目光。

 

在所有这些说法背后,其实是人们不相信,作为一个非凡的造物奇迹,泰坦尼克号会这么不堪一击。那个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英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被美国超过,但综合实力还是世界之最,内心仍然充溢着日不落的荣耀。

 

 

对泰坦尼克号悲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在参观交流中,跳到我脑海中的是这样一些想法:

 

1.如果说文明的创造离不开雄心壮志,文明的沉没也总是少不了自负和疏忽。文明生于进取,沉于疏忽。

 

泰坦尼克号的打造,以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和技术创新的时代为大背景,由一批有企业家精神的人驱动。很多文明成果都是这样产生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过分追求对竞争对手的超越和创造历史的存在感,过度追求最大、最快,低估了外部风险的打击强度,高估了自己的风险控制能力。规模和速度上去了,但整个系统的能力(如配套能力、组织能力、人的素质)来不及精耕细作。事实上,泰坦尼克号在南安普顿启航时就出现过问题,它在离开泊位时,因为尾流强大,附近的纽约号被吸离锚地,吸向泰坦尼克号,如果不是一条拖船上的船员反应奇快,可能已经撞上了。为此泰坦尼克号抵达法国港口瑟堡让部分乘客登船时,晚到了1小时。船上的一些船员是启航前几天才招募好的,来不及认真培训,缺乏经验。

 

泰坦尼克号原本可以更早、更好地发现问题,可惜由于种种疏忽,真的看到问题时已如此之大,且只剩下短短几百米的距离。

 

2.如果说文明的产物是打在大自然上的“人的力量的对象化”,文明的沉没往往也是大自然教训的结果。面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人定胜天的豪迈必须节制,而增强天人相处的敬畏感。大自然的规律必须尊重,否则就会被惩罚。

 

3.如果说文明的创造彰显了人的创造力,增益了人的福祉,文明的沉没往往是忽视普通人福祉的结果。泰坦尼克号所载救生艇数量有限,一个原因是伊希梅在船的设计会议上说过,“这个大家伙本身就是个救生艇,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费神装那些个小艇,弄得甲板上乱糟糟呢?”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类才更能体会到他们是一个整体。人类面对的很多挑战是共同的,而不会给予某些人灾难的豁免权。没有普惠观,不顾他人命运,自己的安全和繁荣最后也会失去。

 

4.如果说文明的飞跃需要积极主义的有为,文明的延续则需要长远主义的有度,在某些时候,就是要慢一些。物质化、科技化的东西有助于“快文明”的兴起,但人的素质的提高,合作与互助精神的深入人心,堵塞跑冒滴漏的隐患,要靠时间,靠沉淀,这是一种“慢文明”。

 

5.国家如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命运无常。泰坦尼克号是大英帝国的制造力量和新兴的美国资本力量相结合的成就,它的沉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隐喻,天下没有太阳不落的帝国。英国鼎盛的历史慢慢消散。“一战”之后,美国以更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在“二战”之后成为新的不落帝国,苏东事件后更是成为单极超强。但当新世纪降临,“9·11”成了美国人不可思议的“21世纪的泰坦尼克号事件”,这次是在空中,由恐怖的人力所为。

 

如同泰坦尼克号的命运一样,对一个国家来说,看不到问题才是问题;庞大加自大再加上看不到问题,这是最大的问题。

 

“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怀履薄临深之心,无论一人,一组织,一国家,都能走得更远。

 

 

贝尔法斯特泰坦尼克纪念馆的入口处,是用建造这艘骄傲的巨轮的钢板所做的一个标识,中间镂空出7个英文字母,TITANIC!它象征着死难者的消失和永不再来,也代表着对当时建造巨轮的工人的敬礼。在夜晚,这一标志会变成发光字母和暗色格子,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怀想。

 

贝尔法斯特泰坦尼克纪念馆   摄影记者/任玉明

贝尔法斯特泰坦尼克纪念馆 摄影记者/任玉明

 

文明也如钢板,坚硬,刚强,可做百物;文明亦如镂空,不知道在哪个时刻,就会沉没消失。只是从来不会无缘无故。

 

站在标识处录制视频结尾时,我脑子里闪过最后一个细节:

 

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后,船长史密斯立即让安德鲁斯到甲板下去检查。这位39岁的总设计师发现冰山已经撞破了5个不透水的舱壁后回到驾驶室,对船长说:“救船已经不可能,泰坦尼克号将会沉没,只能再坚持两小时。”船长史密斯马上要求所有船员做好释放救生艇的工作。安德鲁斯把救生衣给了一位乘客后,就坐在一等舱里,静静欣赏自己的心血之作的最后两小时。

 

安德鲁斯率领的哈兰德沃夫公司的8位担保团成员,也全部留在船上。他们确实没有成功地担保泰坦尼克号的安全,但他们选择了和它一起沉没的命运。

 

那个晚上,在无边的黑暗和被寒冷的海水所吞噬的悲剧中,必定还有很多和安德鲁斯一样的选择。他们无奈。他们承受。他们永恒。

 

正是这样的选择,让我相信,风浪永远存在,文明依然前行。

 

(作者系秦朔朋友圈创始人、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理事 秦朔 。全球商业文明之旅北爱站由合作伙伴北爱尔兰投资发展署联合呈现,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