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报道-百万年薪为何难觅基金会秘书长?

百万年薪为何难觅基金会秘书长?

来源:人民政协报时间:2014-08-05 23:21:48将文字分享至:

我国公益慈善组织在积极救助贫困群体的同时,也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日前承诺,在集团上市后,他将捐出90%的个人财富成立慈善基金会。
如果承诺兑现,这将是一个资产规模达到千亿元数量级的基金会。
为此,王健林为基金会秘书长一职开出80—120万元的年薪,但遗憾的是,却依然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
业内人士表示,百万年薪难觅基金会秘书长,造成这一结果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其背后,也真切地反映出公益慈善领域高端人才缺乏、公益专业人才的培训体系尚未建立这一事实。
人才真空导致粥多僧少
“目前我国公益机构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高端人才对于公益组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基金会对领导人的争夺尤为激烈。”提出这一观点的,是7月3日刚刚履新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一职的李劲,此前,他的身份是万通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当前的中国公益慈善领域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发展处境。
一方面,是公益慈善事业飞速发展,基金会尤其是非公募基金会的数量正以一个惊人的幅度在增长。另一方面,在基金会数量激增的同时,人才培养却没有跟上,导致“人才真空”现象的出现。
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康晓光曾表示:“最近几年公益领域的人才供不应求。现在的基金会每年扩张的比例约30%,每年会创造几百个秘书长的位置,却缺乏相应的人才去胜任。”
在康晓光看来,我国公益人才面临“流进”和“流出”双重困境。“公益人才现在的困境是双重的,一方面是人才流不进来,一方面是人才流不出去。”
事实印证了康晓光的观点。我国目前各个基金会的秘书长,大都是在公益慈善领域圈内流动,很少有高端的新鲜血液加入,也很少听说有高端公益人才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的。
“表面上看人才流出去了是坏事,实际不是,人才能流出去是人才愿意流进来的一个条件。”康晓光表示:“不能光想着怎么把人引进来,让人进来后如何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大问题。”
我国公益人才紧缺已非短期问题。不仅仅缺少优秀的高端的人才,普通的公益从业者中也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
“公益圈缺人才,其实是缺乏发现、招募、使用评价人才的机制。”资深公益人士、中国社工协会儿童救助委员会总干事黄真平表示:“公益圈中,虽然某些机构的领导人待遇不错,但普通从业者收入往往过低,缺乏合理、透明的人才利益回报机制。”
据了解,很多企业捐资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秘书长一职虽然动辄数十万的年薪,但大都是从企业开支。因为相关法规规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薪金水平不得超过当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
吸引人才需要全面规划
早在2010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就曾联合发布过一份《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显示,当时中国不少大型慈善公益机构的基层工作人员薪资福利水平较低,很难留住人才。仅有19.3%的慈善公益组织员工拥有“五险一金”,九成基层民间公益机构从业者的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其中无固定收入和月薪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18.4%。
“做公益慈善帮助别人首先自己应该过得有尊严、有体面,作为一个人才,如果自己都生存艰难,那么必然会考虑离开这个行业。”曾经在一家公益组织工作过7年的张一涵说。
低待遇很难留住真正的人才。与此同时,公益领域的从业者在机构管理、项目创新及善款筹募方面的培养和成长过程却是相对较为漫长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才的流失也就成为一种常态。
“仅仅强调爱心肯定吸引不到足够的人才,能否给从业者带来更多的收入、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更多的社会尊敬,这是硬碰硬的东西,否则光讲爱心、光讲奉献是没有用的。”康晓光说。
几年过去了,这一局面开始有所改善,公益慈善机构的薪资福利正在逐步上涨,人们对公益从业者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过去,大部分人认为做公益慈善就是无私奉献,现在,大家都知道公益慈善也是一种专业、一种职业。
“在这样一种较好的环境和形势下,公益领域尤其是基金会,从推动行业良性发展的角度,应该考虑一个全面的人才发展规划。”瑞森德企业社会责任机构总裁段德峰告诉记者。
段德峰曾经在多家知名公益组织任职,也曾帮助过许多知名企业成立公益基金会。在他看来,公益慈善领域的人才困境,一是能提供行业教育培训的机构不多。二是公益组织领导人、创始人在内部人才培训方面投入精力过少,缺乏全面的人才规划。
“很多基金会的领导人一是怕培训好了人才会跳槽,二是顾虑做项目的资金都不够,不愿意花费更多资金用于人才培训。”段德峰说。
此外段德峰还认为能出人才的行业一定是竞争激烈的。竞争是出人才的一个手段,应该强化公益慈善组织在筹款市场的充分竞争。
 培养人才期待高校参与
针对我国公益慈善领域人才匮乏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曾多次提出希望建立一个全面的公益慈善人才培训体系。
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也非常认同这一观点:“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本科开始,到硕士、博士,硕士阶段是最重要的。”
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
今年7月,我国首个高校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的学生一毕业,就成了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深圳市慈善总会等公益机构的争抢目标。
“宋庆龄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由上海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和基金会中心网三家机构在2012年共同创办,学制两年,生源从高校三年级学生中报名选拔产生。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之下,这个专业毕业生的“抢手”,无疑也揭示了飞速发展的公益慈善事业急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加入。
据了解,“公益慈善教育中心”的成立初衷,除了想从一定程度上为行业培养和输送专业公益人才外,还希望通过专业人才素养的提升,促使公益行业向职业化管理转变,提高行业的整体专业水平。
经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也让各家公益机构颇为满意,不少学生在实习阶段就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中国扶贫基金会今年一下从“公益慈善教育中心”招录了4名学生,该基金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这些学生不仅本专业知识扎实,对公益行业也有全面、充分的认识,而且实干能力非常强。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投身公益有着极大的热情。”
让公益慈善领域人士更加高兴的是,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公益慈善人才,已经成为更多高校的共识。
6月份,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宣布在今年推出了国内首个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今年7月开始启动招生,第一批学生将于明年9月入学,计划招生40人,旨在为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
几乎与此同时,正大集团捐赠2亿元人民币,与南京工业大学合办浦江学院,学院在今年也将增加一个全新的专业———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
储备人才还需自身发力
面对行业整体的人才匮乏,公益慈善机构自身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今年4月,由民政部、中国慈善联合会指导,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和老牛基金会联合主办,老牛基金会出资1000万元的老牛学院项目正式启动。老牛学院期望在未来3年内培养200名公益慈善行业的职业经理人。
老牛学院将每年举办一期培训,为期三年。培训紧密围绕当下我国公益慈善行业对管理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制定教学内容,包括个人发展、机构建设、资源拓展、创新能力提升等课程。另外,为提升学员实际操作能力,培训还将为学员提供实战演习机会,如在线筹款比赛、为慈善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或给地方性慈善活动设计方案等。
“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上升发展、机构规模的扩张,促生了更多的人才需求,而公益慈善人才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牛根生在启动现场向记者解释说:“老牛学院聚集优秀的导师为学员量身定制课程,调动和整合全方位的资源,期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公益慈善人才生态。”
南都公益基金会的“银杏伙伴计划”也成为当前我国公益机构领导人的另一个培训基地。“银杏伙伴计划”主要资助对象为基层公益机构的领导人或创始人,被资助者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公益创新者。南都公益基金会为他们提供连续3年、每年10万元的资金支持,希望用作个人生活补贴和能力建设费用,具体使用方案由个人成长的计划决定。此外,安利公益基金会也捐资1000万元,启动了“中国公益慈善人才培养计划”。
目前,类似的公益人才培养的项目越来越多,由政府搭建的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及越来越多的公益性支持机构也正在积极有效地帮助公益人才成长。
“继2010年的调研报告之后,我们目前已经启动了‘2014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与需求调研’。”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刘洲鸿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已经联合其他公益组织开展第二期的公益人才研究计划。“力图全面了解公益行业的人才构成、人才水平、供需特征等在近几年发生的重大变化。为行业人才支持的努力方向、为已开展或计划开展人才支持的机构、项目提供信息支持。”刘洲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