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C+刊物-“小笼包”:1+1出“笼”记

“小笼包”:1+1出“笼”记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时间:2012-09-21 18:42:03将文字分享至:

“不管学什么,只要用心去学,那么离成功就不远了,它会很快向你招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季宏超在上海三零卫士有限公司实习一个月后,作为“新鲜出笼”的“包子”之一,在“小笼包”网站上晒出了自己的心声。

普通大学生找个实习单位很简单,一封学校推荐信或者找熟人推荐就足够,而对像季宏超这样的聋人大学生来说,实习机会显得极为宝贵。

顾及到在工作中沟通起来困难不方便,很多企业对于招聘聋人实习生或者聋人职员望而生畏,用小笼包聋人协力事务所(下称“小笼包”)执行长肖亮的话说,“企业是经济导向的,如果企业要招残疾人,更愿意招肢体残障者,因为他们沟通没有问题。反复沟通会造成企业经营成本压力”。

考虑到聋人大学生不能像普通大学生一样去实习、去实践,一项旨在“唤醒社会的爱和能量,共同为聋人创造美好的明天”的项目出炉。肖亮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聋人就像一只只皮很薄的“小笼包”,但是一咬下去汤汁四溢,唇齿留香。

截至今年8月,这个项目已经帮助95个聋人大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际就业率达到35.6%。而在小笼包,本身就注重内部消化聋人就业,10个全职员工中有4个是聋人,他们主要负责设计业务。

“1+1”:聋人+健听人

万事开头难,虽然创意得到很多人赞赏。但是,真正开始这项“1+1”培训计划,肖亮也深感知易行难。比如,招募与聋人学生所学同一专业的志愿者、对志愿者进行手语培训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在众人的一番努力后,顺利解决了志愿者与聋人之间的沟通障碍,这还不够,还需要通过性格比对,将志愿者一对一绑定,共同完成实习计划,这样“1+1”实训出笼计划基本成型。

“去年通过团市委找了12家企业,像淘米网、携程网这样的大型企业,我们会事前去这个企业的设计岗位做调研,回过来会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好组后再请一些专业老师、企业的员工来讲去企业在专业上技能上要注意一些什么。接下来在假期的时候我们就会把这些孩子推介到企业里面去实习。”肖亮向本报记者简单介绍了“1+1”项目的实施程序。

就这样,通过聋健组合的方式,对聋人进入企业实习,在工作中的沟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有效解决了因沟通而造成工作效率低及理解错误等问题。短则一两个月长则三个月的实训,不仅增加了聋人学生实训经验,也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与企业岗位要求的不足,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1+1”的创新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肖亮说:“会着力改善另一个‘1’,现在主要的志愿者是招募的在校大学生,除了个别精英,大部分大学生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历练,应变能力还不够,难以达到机构想通过志愿者帮助聋人在特定的岗位上很好沟通交流,乃至就业的理想效果。”志愿者应该是社会经验丰富的,能和聋人更好地接触和交流,肖亮期望有更多的研究生或者职场人士参与其中。

探索更全面的覆盖

即便有了好的计划,项目的运作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在假期时间找企业提供一个实习岗位并不是难事。该计划首批“爱心基地”就包括第九城市上海公司等7家IT行业企业。他们将提供若干实习岗位,为聋人学生提供编辑排版、创意设计、数据分析等实习岗位。

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会长戴剑飚称,今后,加盟的企业还将进一步增加。难的是怎么去改变企业对于聋人群体的价值观,能够真正促进他们就业。

“他们(聋人)不是弱势群体,其实他们只是需要社会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适应。”肖亮说,很多企业并不是很愿意给他们这样一个适应的时间。在跟小笼包合作的12家企业中除了携程,都没有接触过聋人。

这些企业对于聋人的看法比较理想化,可能认为聋人就只是在沟通上存在着障碍,对他们的期望太高,不理会聋人理解问题上与普通人存在的差异,这一落差,会让企业接受不了。

为此,肖亮称,要抱着宽容心态,鼓励他们参与到团队里来。他对小笼包目前能力的局限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小笼包长远的目标是围绕聋人这个群体做一系列的服务,目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聋人大学生,多是25岁左右的。就个人素质而言,属于残障人士中比较高的。“还没有办法做到老少皆宜,年轻人中也还很难把没有考入大学的这些聋人群体纳入。”

肖亮语带坚定地描绘着小笼包的长远发展计划,近期目标是想把“1+1”项目落到实处,能够做成一个长效型的项目。如果项目变得稳定、很好,就有更多的精力去研发,针对不同的聋人群体。

比如说聋人孤老,对他的帮助可能相对于其他的孤老更难,他怎么到社区里面看病、去银行?鼓励健全人去学手语,反过来去作用聋人群体,无法一蹴而就,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兴趣去学,如果能够研发出一套好的软件或者模式便于聋人跟健听人的沟通,这些都很重要,但创意创新都要调研,目前小笼包都还没办法去着手。

品牌养公益:自我造血

即便暂时不考虑长远的目标,现在也有了不错的实践效果,但是肖亮承认,压力依然不小,“不希望我们这个组织是完全靠政府和基金会的捐款来生存的,我希望它有一个自营的模式。”追根溯源,肖亮对政府和外界支持感怀在心,“总的算下来,两年加在一起,外界的款项近40万元。”

从2010年5月创业以来,了解政府动向是小笼包的谋生经验之谈。小笼包现今的办公区选址就为其节省了不少开支,稳定的办公环境在上海社会创新孵化园内,该孵化园由当地政府委托恩派(NPI,即公益支持性组织集合体)负责打理。

肖亮说,顺利注册,与NPI的引荐也不无关系,也是借得近年来上海市加大力度鼓励公益组织提供社会创新服务的东风。在业内人士看来,找准定位、踏准点是肖亮的取胜之道。“帮助聋人就业是一个新的领域,算是市场的空白区,小笼包找准这一点恰好满足市场的需求。”

肖亮一度很积极地参加一些评选活动,如果获奖也会拿到一笔奖金贴补运营。但是,总是依赖外界和政府的捐款和支持,让肖亮感觉不那么满意。为此,他一开始就做了设计安排,小笼包由品牌事业部和公益事业部两部分构成,前者会招募聋人设计师和健听的设计师,他们会专门为商业公司、政府和事业机构提供设计服务,并收取费用,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客户已经包括星展银行、黄奕聪基金会、中国移动、虹口区政府等。

就在小笼包的办公楼下,还可以看到一个印务服务的广告,对于附近的写字楼而言,选择小笼包,不仅意味着获得满意的服务,还能为公益出一份力,而价格还蛮划算。尽管如此,肖亮也称,目前还没有办法做到100%用品牌来养公益。

虽然此前项目的运营还无法离开外界的帮助,但是它的理念是“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有自我造血功能对实现公益理想实在很重要!”肖亮很理想,也很现实。“现在缺的是怎么把它做得更完善,像华尔街那种,我可以拿出一套模式和训练方式来,让别人可以直接拿去复制。”

目前多数NGO(非政府组织)面临着缺人手、资金来源少的窘境。肖亮也表示一些忧虑,因为缺钱,可能把有限的人力投入在写策划书上,以此来争取政府和企业的赞助,公益反而成为了次要工作。自营可能是公益组织长效发展的选择。他并不急于求成,说:“真正了解你所帮助的群体需要什么,一步一步来,不要做得太快,从心出发。”